| E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站内信息检索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厦门国贸不在自贸区跳板上看风景
时间:2014-06-23 浏览:27137

《中国证券报》今日深度报道:厦门国贸不在自贸区跳板上看风景

   

    今日,《中国证券报》发表记者黄宽、施如海的长篇深度报道:厦门国贸不在自贸区跳板上看风景。全文如下:

    近来,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热潮在高层喊停声中明显降温。但据当地媒体报道,福建自贸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商务部,且因其台海区位特色突出,加之近期领导密集调研,让市场对其落地的预期依旧强烈。

    作为福建重点贸易企业之一,厦门国贸也因自贸区概念受到关注。自贸区对贸易企业影响几何?传统贸易类企业如何创新转型?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相关问题探访了厦门国贸和业界人士。访谈中,厦门国贸总裁陈金铭提出:厦门国贸将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链延伸为核心要素,转型国际供应链运营商,为探究自贸时代贸易企业的战略方向提供可鉴之径。

    据了解,在已上报方案中,福建自贸区主打对台自由贸易,名称暂定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园区”,总申报面积为644.2平方公里。其中,厦门申报面积为155.12平方公里,申报范围涵盖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海沧保税港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及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

    透过“自贸”前景,为我们观察厦门国贸孜孜以求的转型全球供应链运营商之路,提供了一大视角。

 

 

自贸区给蛋糕还是给餐桌

    能否谈谈自贸区对公司发展影响?”当中国证券报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公司总裁陈金铭略带幽默地说:“去年以来所有人都在问我们这个问题。”

    “自贸区是我国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先手棋。”陈金铭认为:“设立自贸区等于创建中国大陆自己的离岸金融中心,类似境内关外的概念。”在他看来,自贸区是境内的离岸平台,包括资金、货物的自由进出,以及监管门槛等优势,让企业有机会享受较低的融资成本、税负,并有条件开展更加丰富的贸易、金融业务。

    有业内观点认为,自贸区对贸易企业最直接的“红利蛋糕”就是“便利”与“降本”。上海自贸区和各地草案,都在简化行政审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上海自贸区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关注,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业务效率,提升业务开展的便利性。

    提升业务便利的同时,自贸区的降本效应更令业界期待。例如流转税优惠、区内新增营运收入等形成地方财政的部分给予补贴,种种政策将直接降低企业短期成本。长远来看,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区内企业财务成本下降空间不容小觑。

    金融改革也是不得不提的自贸区红利。金改让自贸区对外投资收购的便利性大大提升,无论审批的金额及范围都比之前的门槛大大降低。企业可以利用自贸区资金使用的便利性进行海外投资,避免了以往使用外汇额度审批的繁琐问题。此外,还有保税交割试点等政策对大宗商品贸易商形成直接利好。

    自贸区带来的种种红利不一而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自贸区的“餐桌”意义远远超出眼前提供的“蛋糕”。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陈金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贸区的确将为贸易企业提供发展跳板,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站在跳板上看风景。”

    “不能光看自贸给企业带来的效应,更要看清企业有没有金刚钻来揽自贸区的‘红利’。”在陈金铭看来,具备较高市场化能力、国际化能力和产业链延伸服务能力的企业,将更好地受益于自贸区建设大潮。而以上述能力为基础向国际化供应链运营商转型,应是国内贸易企业的战略方向。 “现有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将影响企业迎接自贸的姿态。”一位分析人士以此来形容国际化经验在自贸时代的重要性。

    “自贸区相当于提供一个国际化的餐桌,满足企业贸易结算、套期保值、境外融资等‘胃口’。在自贸区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上,转口贸易将有长足的发展。”该人士称,“可以预见的是,相对于还不知道怎么拿刀叉的企业,吃惯各国饭菜的企业将具备先发优势。”

    转口贸易是指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是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把货物转手来完成的贸易方式。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可以绕开贸易制裁,避开高额关税。

    该人士表示,放眼国际,如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自由贸易港,都是国际著名的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它不仅为上述城市带来了可观的转口利润,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电讯等行业的发展,为香港利丰等国际贸易巨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尽管身份尚是‘实验区’,但上海自贸区在方向上已很明确。”该人士指出,包括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在内的四个区域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而设。随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口贸易将获良好发展平台。他表示,有了转口贸易的土壤,中国有条件孕育自己的国际贸易巨头。

    陈金铭在与中国证券报记者交谈中的一段言论,更代表了这个企业家对国际贸易行业的深层次思考。他说:“全球化浪潮后,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间利益博弈,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两面性。例如美国对光伏、轮胎的‘双反’。面对这些博弈,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没有退路,应对之策就是进一步国际化。对国家来说,自贸区就是‘你不邀请我参加,我就自己开一扇门,有请国际化进门’;对企业来说,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参与国际化竞争,做国际产业链运营商。”

    厦门国贸在做的,就是突破中国原产地的限制,由原先的单一出口,转变为真正的国际供应链运营商,绕开贸易保护主义、汇率风险、原产地资源限制,从进出口贸易转型到做真正的国际贸易,做到货源原料和市场都在外的‘两头在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设立自贸区,与贸易企业的未来发展,都将统一于国际化这个深层次目标。”他手一挥,做了个总结:“还是那句话,国家设立自贸区为企业提供了跳板,而我们不能只站在跳板上看风景。”

 

 

厦门国贸国际化“底色”

    自贸区给了蛋糕和餐桌,却也考验着贸易企业的消化能力。对厦门国贸而言,其市场化、国际化功底如何,决定了其坐上“自贸餐桌”的第一步顺利与否。

    厦门一位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近三十年的市场专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贸易企业要谈国际化,得先具备市场化能力。对当地贸易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她有很强的认同感,并表示这实际上是“逼出来的”:在早年依靠国家进出口配额和相关许可证的年代,资源多集中在央企,身为地方企业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购买配额和许可证来开展业务。但这也造就了当地贸易企业的市场化风格,逐渐形成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铁矿、煤炭、钢材为主的贸易核心业务。

    在2000年后人民币升值大趋势下,国内贸易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能力迎来大考,进口业务运营能力成为生存关键。而厦门国贸将许多贸易企业未能做成的进口业务做到了年规模近20亿美金,就是市场化能力的一个例证。该市场人士认为,国际化实际上是市场化内涵在更广区域、更深领域的延伸,也是让国内贸易企业从单纯做进出口贸易,到做国际供应链运营的质变的阶段。

    “各行各业都在谈国际化,具体到贸易行业,国际化究竟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问题,厦门国贸相关人士以公司香港子公司宝达的发展经历,引证了国际化的意义。这家公司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和灵活金融环境开展出口贸易。现在,香港宝达已经转型成为公司重要的境外业务操作平台,去年营业规模超过9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公司厦门本部的国际业务结算量。而且,其中大多数是转口贸易。由于转口贸易“两头在外”的特性,其大量开展,让公司可根据客户需求和汇率波动情况,灵活调整贸易形式。

    以铁矿为例,厦门国贸的铁矿上游客户大多为国际主要矿山和贸易商,以美金计价,在人民币汇率走势不明确的背景下,公司较多以香港宝达为平台采购并直接转售给境外其他企业,同时进行美金结算。这样,上下游客户均为美金结算,可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如人民币升值趋势不明朗或出现贬值趋势,客户改为希望人民币结算,则公司多采用国贸的名义进行人民币结算,多样化的业务形式能有效提升客户黏性。

    除了转口贸易,国际化的融资便利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2012年10月,香港宝达公司发行的4亿元人民币高级债券(俗称点心债券),发行利率仅仅为年固定利率3.75%,其利率远远低于国内融资成本。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香港宝达公司融资成本可比境内节约1%以上。而仅在今年一季度,香港宝达公司获得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就达到10亿美金,为公司积极发展转口业务提供了资金保证。

    “正是公司境外子公司在上述业务、融资等方面的经验,让厦门国贸积累了充分的国际化基础。”公司人士表示。数据显示,目前公司接近500亿元的营收,许多都来自国际化业务。尤其近三年,公司国际化业务(进出口+转口)占比从前年的41%升至55%,超过了国内贸易业务量。“虽然国际化不是算术题,但这个数据是实打实的国际化。而且,香港的经验完全可以移植到大陆自贸区。公司也已在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实验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做好先手准备。”

    除此以外,公司眼光没有停在自贸区。未来,公司计划利用香港多年的运作经验,战略布局国际、经济、金融发达及货物中转中心等国际化大都市,借鉴香港公司运作模式,实现业务的规模增长。

    具体到福建自贸区方面,两岸合作是其绝对特色。据当地媒体的报道,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曾提出,厦门自贸区建设,既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理念和经验,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厦门的对台特色和区位优势。此前厦门和平潭在单独申报方案中都体现了“对台”特色,捆绑申请自贸区,对台优势不可丢。这一观点已成为当地业界人士的共识。

    在当地研究人员看来,两岸自贸区能够成行有望拉动两岸经济的进一步交流和互补,福建的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对台商吸引力巨大,而台湾在电子加工、医疗、金融、石化等行业的技术和优势,也将拉动大陆地区相关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由于区位优势独特,厦门自贸区将最侧重对台贸易。厦台两地推进经济自由化,将给两岸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而厦门国贸作为两岸经贸的实际参与者,其动向是两岸经贸合作不断增长的一个剪影。厦门国贸是第一批两岸货运贸易直航和第一个在台设办事处的福建经贸企业,目前除大宗商品(2546.65,21.500,0.85%)外,还经营台湾啤酒、水果等快消品品类。去年,公司将台湾办事处升格为全资子公司。今年,由于业务规模扩张迅速,公司对其大幅增资,并扩大业务范围和资源投入,以增加其资本实力、扩大融资授信额度,意在扩张业务规模。

    不论是借助香港等境外平台做熟做大转口贸易,还是利用区位优势开展地区特色业务,国际化业务在厦门国贸的业务版图中已悄然占据半壁江山。但国际化的路途漫漫,国内贸易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还不仅仅是百分号的距离。

转型全球供应链运营商

    国际化或许只是坐上自贸餐桌的第一步。要真正参与国际化竞争,全球产业链延伸能力,被认为是未来行业竞争重点。

    采访中,与国际贸易业内人士看好行业发展的观点相对应,一名厦门当地的财务投资机构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达了贸易行业的投资分析困境:不知该如何分析国内贸易企业,如核心竞争力不易把握、贸易涉及品类太多、每个品类产业链特点千差万别、毛利率相对低等,很难估值。

    这种观点在另一位买方研究员看来则是“进入了误区”。她表示,“分析贸易企业重点不应放在具体品种上,而应该注意公司选择不同周期品种的能力以及在某具体品种的产业链覆盖能力,这二者共同的指向都是: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延伸能力。该能力越强,就越能平滑风险时点、增加收益节点。这也是国内贸易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之一。”

    “也就是说,真正参与国际化竞争,需要超越简单的一买一卖贸易模式,将自己的服务覆盖至自己品类的整个产业链,才能看齐国际巨头。”该研究员表示,以香港利丰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为例,从1906年至今,利丰贸易的业务角色经历了从简单的采购代理到全球性的供给链治理者的演变。在业务角色经历演变的同时,利丰贸易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日益增加,利丰贸易创造的附加值也不断增长。

    利丰的“无疆界生产”和“虚拟生产”等概念,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客户拿出初步产品概念,由利丰制订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并包揽市场调查、原料采购、分配订单给合适的厂家。在生产过程之中,利丰亦会对生产工序作出规划及监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及时交货。在这种模式之下,利丰不拥有工厂,而是覆盖了设计和质量控制规划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等业务分配到其他最适合的地方。这让整个生产流程实现真正的全球化。

   “对客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她表示,“这种模式在保证供货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订单交付时间,让客户有条件通过小批量订货来提高存货周转率。让客户‘省心’,并专注在自身领域。”她顿了顿,“当然更重要的是,客户越来越依赖利丰了。”

   “这不仅仅是搭一个电商平台的问题,而是企业从宏观经济、全球供需信息,再到每个品类上下游供应链的熟悉程度的综合问题。”该研究员抬了抬眼镜,“虽然国际巨头拥有历史悠久的运营经验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国际贸易的市场过于庞大,并不容易形成垄断,且国内企业背靠我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力,在自贸区的大背景下,同样有条件转型为国际化供应链运营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链延伸能力将成为行业未来竞争的重要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厦门国贸在某些品类上,做出了供应链服务延伸的有效尝试。东兴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认为,厦门国贸美国子公司的轮胎供应链一体化运营模式逐步成熟,是其中重要一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厦门国贸的轮胎国际业务可追溯到2010年。当时,厦门美国子公司与某些国际知名轮胎品牌商和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该业务运营过程中,公司通过对北美市场需求的调查和资源的整合,参与了从初期的轮胎样式设计、生产模具提供,到中段的原材料供应(公司同时开展橡胶贸易)、货源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控制,直至最终的物流配送至最后一公里分销商等供应链各个节点,成为轮胎产业链的管理和组织者。

   “相当于公司覆盖了除生产和最后一里地分销以外的所有产业链环节。”厦门国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让公司超越了一买一卖的传统贸易盈利模式,在整个产业链做出多个盈利节点,通过该模式,提升了盈利额,还稳定了公司与上下游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客户黏性。该业务的轮胎贸易量从2011年的100万条,做到了去年的600余万条,而且以美元采购并结算,可有效规避企业的汇率风险。

    事实上,产业链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止在业务层面。据厦门国贸相关人士介绍,多家外资银行已给予公司全球联网的授信额度,意味着公司海外子公司都可以使用公司总部获取的该银行的信用额度。而以往中资企业在美国等地的子公司通常没有这个授信待遇。这在公司看来是一个不小的突破,是公司国际化真正为国际所认可的印证。

    在全产业链延伸方面,厦门国贸另一个突破口是船舶贸易业务。该业务公司已开展十余年,并掌握了大量的船东方需求和国内的船厂信息。这让公司逐渐由单纯贸易商,转为全产业链服务的角色,业务覆盖产业链上船舶需求市场调查、设计外包、船舶贸易相关金融服务、光船租赁、船舶投资等环节,增加了多个盈利节点,在船舶贸易这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而更令厦门国贸看好的是海洋工程船舶业务。公司去年与润邦海洋合作开发了两艘PX121H平台供应船(PSV,海工支援船OSV的一个种类),由挪威ulstein公司设计,专用于北海、南海以及墨西哥湾石油开采服务等,计划2015年交付使用。根据相关报道,海工支援船(OSV)船队利用率依然不断回升,这一市场有望给船东带来更大的利益。

    目前全球钻井平台数量逐渐增加,意味着OSV市场需求也在稳步攀升,并且超过了OSV运力供给增速,未来OSV船队利用率及运费率都将继续增长。而相关分析显示,今年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将总共支出创纪录的723亿美元,市场将需要更多的平台供应船。而且,根据Nam Cheong船厂掌握的数据分析,全球30%的三用工作船的船龄也都超过了25年,面临更新换代。

    有分析人士认为,南海油气问题是际石油资源开采重心向海洋转移的一个迹象,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巨大,且增速每年能达到20-30%。而该行业由于下游船东专业性强,资金实力强,造船要求高(一般是石油石化企业),因此该业务毛利率较传统船舶贸易有较大幅度提升。厦门国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我国、我省大力推进蓝色海洋经济的背景下,结合公司目前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海工设备贸易一定是公司船舶业务重点发展的领域。

    据了解,为了提升产业链服务能力,厦门国贸也在具体业务以外布局相应的创新。对于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出的“触网”问题,公司高管再次感慨了这一问题的“高频”出现率。据介绍,厦门国贸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业务的结合,有效拓宽业务范围与深度,不排除与成熟的电商进行合作,进行两岸跨境电商、P2P等互联网项目的探索。其主旨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整合公司资源,全面迈向综合服务商的发展道路。

    此外,厦门国贸在物流领域,将依托现有业务和区位优势,实践项目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型业务模式,着力探索重点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和与供应链相关的金融服务,为创新物流业务、转变经营方式奠定基础。同时,利用现有业务的延伸便利,公司还将在新能源领域有所探索。

    转型国际化供应链运营商,是厦门国贸透过“自贸”在远方山头插上的一面旗。通过国际化业务的运作与产业链延伸的尝试,厦门国贸通往目标的路径已经渐渐明晰起来。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